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系统回答了疫情大考面前中国人民为什么行,明确部署了“十四五”开局怎么干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。今年以来,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,在疫情大考面前实现了转危为机、逆势而上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载入史册的成就。但也必须清醒看到,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,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。明年仍需进一步稳固恢复态势,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,实现“十四五”高质量开局。
疫情大考面前实现转危为机逆势而上
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,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努力有效控制疫情蔓延,推动经济快速恢复,困扰中国人民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,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大台阶,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提高到17.5%左右,实现了转危为机、逆势而上,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、世界瞩目、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。
实现了“三个率先”。面对疫情巨大挑战,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实施了一系列纾困救助政策,凝聚全社会强大合力,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做到了“三个率先”。率先控制住疫情,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、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;率先复工复产,短期内推出了8个方面90多项复工复产政策措施,促进上下游、产供销、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、协同复工,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;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,出台了一揽子救助政策和帮扶措施,推动经济快速恢复,在一季度GDP缩减了6.8%的情况下,二季度就由负转正,全年有望增长2%左右,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国家。
呈现了“两个超预期”。一是外资外贸形势超预期。得益于我国较早较好控制住疫情,国际社会对我国防疫物资需求加大,且部分订单向我国转移,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。我国前11个月货物出口按美元计价累计增长2.5%;外商直接投资逆势增长,前11个月累计增长4.1%,比去年同期高出1.5个百分点。二是市场主体韧性超预期。在疫情造成全球需求严重萎缩的情况下,得益于我国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持续的改革创新,企业盈利状况逐步改善,市场主体保持旺盛活力。前10个月利润总额累计增长0.7%,实现由负转正。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.36亿户,创历史新高。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增市场主体6.7万户,新增企业法人2.2万户,不但没出现企业大面积破产,反而呈现了市场主体的逆势增长。
部署了“一个新战略”。面对我国发展阶段、环境、条件的新变化,中央主动调整发展战略,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明确的战略部署,确定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。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上,对明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具体安排。可以说,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长期性系统性深层次变革,是一项战略性部署。
总体来看,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,这集中体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对党中央权威、人民至上、制度优势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、科技自立自强这五大规律的深化认识上。面对疫情这次综合大考,在党中央带领下,全国人民上下同心,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,再次彰显了我们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,再次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劲动力,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强大凝聚力。
稳固恢复态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
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,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,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,坚定必胜信心,巩固经济持续恢复势头,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世界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。当前,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,一些国家遭遇了第二波疫情高峰,加之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滞后且量产能力不足,全球经济恢复仍存较大不确定性,政策外溢效应和经济波动仍将持续加大,经济复苏分化和不平衡态势将更趋明显,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。同时,国际分工加速调整带动跨境贸易投资与产业格局变化,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。
国内经济复苏态势仍需巩固。当前,我国经济恢复势头良好,很多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去年同期水平。居民就业总体稳定,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2%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。生产供给回归正常,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0%,超过去年同期水平。国内需求继续回暖,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.6%,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.0%。同时,我国经济恢复过程中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潜在风险和挑战依然较大。疫情使重点人群就业压力突出,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恢复偏慢;小微企业恢复相对滞后,经营仍面临市场拓展难、融资难、人才吸引难、创新升级难等挑战;收入分配和消费差距有所拉大,低收入群体下降更为明显;金融风险有所累积,企业债、地方债违约风险上升,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仍需进一步巩固。
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。做好明年经济工作,要增强忧患意识,坚持底线思维,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,巩固经济持续向好势头,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会议强调,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不急转弯,把握好政策时度效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,保持适度支出强度,维持一定新增专项债务规模,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,有序退出缓缴社保费等临时性救助政策,优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采取措施分类稳妥处置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债务风险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,稳妥退出临时性阶段性政策,着力优化风险防范处置机制,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,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同时,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,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,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,优化营商环境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,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,以高质量发展为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。
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
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、环境、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,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战略调整,是中国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下“育新机、开新局”的重要战略选择,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。
从发展阶段看,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。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全球大国发展阶段转换期的必然规律,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同时,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,解决这些短板和梗阻问题,关键在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这就要求必须畅通国内大循环,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。
从发展环境看,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、实现更加安全发展的需要。近年来,我国外部压力不断增大,外部需求不振,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,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打压遏制升级,全球治理体系加速重构,外部循环带动作用进一步减弱。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,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,构建内外平衡、循环互动的新发展格局。
从发展条件看,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基础和条件变化、重塑我国竞争新优势的需要。近年来,我国要素禀赋条件发生深刻变化,劳动力、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减弱,创新瓶颈制约日益显现。这种条件下,我国必须加快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换动力的步伐,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,打破创新瓶颈,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,重塑竞争新优势。
会议指出,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、见到新气象。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要求,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,同时做好需求侧管理,着力抓实抓好八大任务,确保抓出成效,并发挥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牵引性作用。突出强调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,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,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,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尽快解决一批“卡脖子”问题,打牢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工艺、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。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,优化收入分配结构,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积极扩大内需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,完善宏观经济治理,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,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。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规范耕地占补平衡,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,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,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,支持平台企业依法规范发展,加强平台规制。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,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,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,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。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,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,大力发展新能源,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,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,积极主动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。
现代化新征程已经开启,“十四五”开局即将迈出坚定第一步,我们必须适应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,齐心协力、开拓进取,扎实做好各项经济工作,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。
编辑整理:龙江文旅研究院(转载请注明)
文章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2020年12月21日第1版
本文作者:分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。